飞艇自动投注软件
新闻动态
你的位置:飞艇自动投注软件 > 新闻动态 > 从印度的视角分析为何不建长城:即便古汉人统治印度也未必会修建

从印度的视角分析为何不建长城:即便古汉人统治印度也未必会修建

2025-04-13 15:48    点击次数:154

引言

咱们中国的祖辈,从战国时期起就开始修建长城,把游牧民族都挡在了外头,真是辛苦。而邻居印度呢,这几千年里外族入侵无数次,竟然一直没想过修个像样的防御设施。

是缺钱吗?但看看人家历史上那个莫卧儿王朝,富得跟油一样!难道是地理环境不合适?其实印度北部的山口防守起来可比咱们中国北方的平原简单多了!

那到底为啥不修呢?这可真是个头疼的问题啊!是不是预算不够?还是说技术难度太高?或者是人手不够呢?反正每次提到这事都让人一肚子火,真搞不懂当初瞎折腾干啥。

印度的“铁门关”,为何形同虚设?

印度次大陆四面被水环绕,地势封闭,北边还有世界最高的喜马拉雅山。听着,这地方的防御能力应该是无与伦比的吧!

可讲真,历史上印度却遭遇了无数外族的侵略,简直就像是一座没有城门的空城一样。雅利安人、波斯人、大月氏人、突厥人、蒙古人,接踵而至,把印度当成了个“大杂烩”,文化融合得那叫一个热闹。

提到入侵的通道,开伯尔山口绝对是经典中的经典。这条山路差不多有70公里长,最窄的地方都不到600米,真是个天然的堵门口。要是稍微改造一下,建个关卡,弄个烽火台,简直就是一夫当关,万夫莫开的设定啊。

可惜的是,几千年来,印度的王朝们根本没把这地方放在心上,反倒是外族军队一波又一波地从这儿杀进来,直奔恒河平原。

最早的原住民尼格利陀人,其实在雅利安人到达印度之前,早已在印度河流域安家落户了几千年。面对雅利安人的马儿、战车和铁器武器,他们真的是没啥还手之力。

雅利安人穿过开伯尔山口,几乎没遇到什么阻碍,顺利地进入了印度,最终把原住民完全取代,奠定了印度文明的核心种姓制度。

公元前6世纪,波斯人通过山口进驻,顺道拿下了旁遮普。当时大流士一世掌管波斯,开伯尔山口又换了东家。波斯军队一路南下,轻松占领印度河流域,将旁遮普和信德划归阿契美尼德帝国的领土。

在这个时期,中国正处于春秋战国,各地的诸侯国纷纷修建防御工事,比如赵国的长城。而在那时的印度,却没有建立起像样的关卡,任由波斯人顺利进入核心区域。

公元前327年,亚历山大大帝登场了,印度的国王直接选择投降。亚历山大在击败波斯后,带着他的军队翻过了兴都库什山脉,抵达了印度河流域。

当时的印度并不是一个整体,而是许多小国分散在各地,抵抗力量根本不够。结果,亚历山大几乎没费多少劲,就轻松击败了这些小王国。甚至旁遮普的国王波罗斯战败后,居然还被亚历山大收编,继续为他效力。

这一波外族侵略,揭示了印度防御上一个关键问题:山口处没有关卡,军队缺乏整编,而老百姓对“保家卫国”的观念也不够强烈。

相比之下,中国北方即便是在战国时期的赵、燕、秦,早就各自修建了长城,来阻止游牧民族的南侵。这种对比,真是显而易见。

不是修不起,而是不想修?

中国的长城可不是一朝一夕建成的。从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自个儿盖起的,到秦始皇统一六国把那些长城段落连起来,再到明朝那会儿的彻底加固,长城一直都是国家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至于印度次大陆嘛,没啥像样的工程可比长城,不是没钱修,而是根本没觉得“需要”。在印度历史上,统一的王朝真是凤毛麟角,大部分时间都是四分五裂的状况。

拿公元前321年诞生的孔雀王朝来说,勉强可以算是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帝国,不过这王朝也就维持了个一百四十年,就很快土崩瓦解,北方又重新回到那种各自打拼的局面。

之后,贵霜帝国、笈多王朝和莫卧儿帝国也都曾经短暂地统一过印度,不过他们的统治方式更像是“联邦制”,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掌控力度不大。

在一个缺乏中央集权的国家,如果要调动全国资源去修建长城这种大型防御工程,首先得依靠地方政府的合作与支持。各地可以根据自身的资源与劳动力情况,积极响应号召,进行自下而上的资源整合。另外,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与协调平台也是关键,这样能促进各地区之间的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。此外,甚至能通过一些激励政策,比如奖励、荣誉等,激发各地的参与积极性,大家齐心协力,共同完成这一庞大项目。 这样一来,虽然没有强大的中央集权,但依然能够形成合力,推动工程建设。

看看中国,自秦汉时期开始,中央政府的治理能力就相当出色。即便在分裂的时候,赵、燕、秦这些国家也能动员全国的力量来建设城墙。相比之下,印度在组织能力上就显得不够,缺乏这样的动员条件,自然也没法修建类似于长城的防御体系。

中国历史上的各个王朝修建长城,靠的就是农耕社会庞大的劳动力和国家的组织能力。比如北魏的“均田制”和明代的军屯制度,农民不仅是粮食的生产者,还是防御体系中的重要一员。

印度的种姓制度把人分成婆罗门、刹帝利、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等级,只有刹帝利是战士阶层,农民则没有责任参与军事。这种情况就使得国家即便想着修建长城,也没多少能动员的大量劳动力。

更关键的是,印度的种姓制度让社会结构变得僵化,各个阶层的人之间缺乏凝聚力,难以形成共同的“国家认同”。在这种情况下,修建长城简直就是个难以实现的任务。

外族来了,印度的“长城梦”彻底碎了

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,不论王朝更迭,长城总是被各个政权不断利用,始终发挥着它的重要作用。而印度的防御问题,却被西方殖民势力给彻底终结了——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给印度“修长城”的机会。

16世纪时,巴布尔带领突厥和蒙古的联军,翻越开伯尔山口,创建了莫卧儿帝国。

这个帝国曾经短暂地将印度统一起来,但它的统治者是外来的突厥—蒙古贵族,他们主要关注的是如何管理当地人民,而不是怎么抵御外来的侵害。所以,开伯尔山口依然开放着,根本没有任何防守措施。

到了18世纪,印度的分裂情况完全暴露了它的软弱。1757年,英国东印度公司在普拉西战役中战胜了孟加拉的王公,自那以后,印度逐渐沦为英国的殖民地。

有意思的是,英国人在统治印度之后,竟然在喜马拉雅山区修建了一些防御工事,专门是为了抵挡来自中亚的入侵。

19世纪时,中国面对英法联军,清政府至少在广州、天津等地修建了炮台,展开抵抗。可印度的各大土邦王公却纷纷投靠英国,帮着殖民者稳固他们的统治。

可以说,这时印度彻底失去了自主修建防御工事的机会。

看历史,印度不修长城可不是地理条件不行,也不是因为掏不起那个价,而是制度、文化、历史等等综合因素决定的。

就算古汉人来了印度,想要修个长城也得先解决种姓制度、地方割据和国家认同不足这些麻烦事。这些因素,才是印度几千年没修长城的根本原因。

参考资料:

何为制度,因何而生(或未生)——从开伯尔山口看长城。比较法研究,2018。